【回顾整个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发展规划,人工智能、VR、AR等新科技不断扩展,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化......】
一、2017年文化产业大趋势
截至2016年10月份,前三个季度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万亿,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今年突破6.5万亿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以每年7%的增长速度来看,2017年文化产业增长额的绝对值大概可以达到9—10万亿的量级。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科技融合更加明显
新兴业态不断拓展
2017年的文化产业会继续朝着“文化+科技”的方向发展,并且这种趋势会更加突出。文化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VR、AR技术、虚拟增强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开花,并且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和融合将更加深入,这种新趋势、新业态、新技术和新特点会在新的一年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将在新的一年大放异彩。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的小镇。“特色小镇”概念备受瞩目,它将成为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创新创业、培育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实践和传承展示地区独特文化的有效载体。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立法更进一步
首先融合发展仍然是新一年里的关键词。打破行政分割,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开放促进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工程,加速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教育、体育、信息、建筑、农业、服装、餐饮以及其他服务业乃至相关的制造业等融合,从而衍生新业态,拉长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其次文化立法会更近一步。2016年底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新的一年大家最为期待的大概要数《文化产业促进法》。除开现有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2017年,更多的专业性、指向性强的文件会相继出台,对于文化产业立法的进程加快起到推动作用。
国际文化贸易重量更重质
国际文化贸易发展会进一步加大出口的力度,文化产品在质和量上都要做大量提升。2016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等,在美、英等国剧院演出,在将中国戏曲的曼妙与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守信等理念传播开去。这种包含中国精神的优质故事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
二、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三问
2017年网络直播的发展态势是怎样的?
2016年被誉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这一年网络直播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资本市场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变成执着狂热。范周教授预测,新的一年网络直播的发展不仅不会放缓和冷却,反而会继续呈现增长态势,但是趋于理性。这也与许多行业意见相似。方正证券预测,2020年网络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有研究甚至认为2020年网络直播及周边行业将撬动千亿级资金。
首先,网络直播更加规范化。许多哗众取宠、依靠三俗来吸引眼球的内容会被大规模的淘汰。这一点来自于政府执法力度的增强和消费者的理性选择。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上岗。这一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直播监管令”,这种严格的法规管控在新的一年不会减少。映客CEO奉佑生认为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不但不会唱衰网络直播,反而会使这个行业规范有序地进行,而不致陷入一个没有底线没有规范的恶性竞争环境之中。
其次,“直播+”进一步细化,向垂直领域延伸。除了传统的游戏直播,“直播+电商”、“直播+体育”、“直播+在线教育”等形式将变得越来越多且趋于成熟,尤其是益智类直播内容会逐渐增多并使得直播能够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和对知识传播形式要求的提升,大量的益智、教育内容会通过直播来进行,甚至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也能够通过直播来传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促进文化消费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消费市场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文化消费不断增加。但是尽管消费者有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文化消费规模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既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也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如何有效地促进消费是文化产业一直在积极进行的一件事,就此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以图书出版为例,现在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册,但精品图书很少。电视剧也不例外,2015年全年产出的电视剧达到了16540部,但是真正播出的只有8000集,大量的产品成为“僵尸片”。所以新的一年要继续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做内容过硬的文化产品,在加大供应数量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有效消费。就像人民日报在《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一文中指出,“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其次,目前的文化消费存在一种“消费矛盾”或者说消费的“不对称”现象。有文化消费热情的年轻人没有消费能力,而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缺乏消费热情,这是抑制文化消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目前中国的老年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蓝海,而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则代表着一种消费趋势,所以如何有效地促进消费,就要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深入探究他们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意愿,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模式。日本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老年电影,欧美也有电影分级制度,以供不同的人群去观赏,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文化产品开发的新模式,培育不同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给文化消费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
文化产业发展如何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一个怎么都挖掘不尽宝藏,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或者说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青春,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且不能止步的事情。
首先,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合理改造传统文化。比如传统的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让西北老腔重新焕发活力;青春版《牡丹亭》对老剧种进行青春传承,把五十五折唱本改成二十九折,使古典精神在现代舞台大放光彩。许多传统文化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它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人们的消费习惯,需要我们在二次开发和利用中去进行活化和创新。
其次,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与创新。“互联网+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出口,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在开发的“听戏APP”以及目前中国正流行的实景演出,都是将传统题材和当下技术相结合,再出新、再演绎。但是始终不离文化的底蕴,始终不变的是时刻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变化。这都是有益的尝试,它让传统文化更时尚,让科学技术更温情。
【来源:言之有范 范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