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的一篇报道引发行业关注,网监司认为“自然人网店无须办照是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定,不宜长期延续”,言下之意是说,个人网店经营者需要抛弃过去的无组织、不交税等思路,学习企业经营知识和经验,走企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升级路线。
事实上,这则消息来得并不突然。今年“双十一”前夕,京东宣布将停止拍拍网的运营,给了淘宝一记重拳。也是在“双十一”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明确突出打击网上销售假劣商品、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三大监管重点。目前,《电子商务法》草案已经整理完成,并争取尽快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全体会议讨论。如此看来,淘宝自然人网店似乎大限将至。
在笔者看来,假货是个社会问题,淘宝上的消费很多都是“屌丝经济”,一些消费者并不在乎假货,几十块钱买件名牌衣服,不是很好吗?买卖双方,两情相悦,生命力十分顽强,就像习惯了用盗版软件,买盗版书一样。假货并不是淘宝造成的,淘宝作为交易平台,有完善的规则和流程抵制假货,但是一些消费者弃之不用,在目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
电商打假喊了很多年了,这次应该是要开始动真格了。阿里巴巴就怕了吗?其实阿里很早就开始执行“去淘宝化”的策略,充分将淘宝的流量转化为新的优势业务,降低对淘宝平台的依赖。
2008年,阿里推出了B2C模式的淘宝商城,即天猫的前身,通过从淘宝大量导流输血,逐渐培育起了今日国内最大的B2C平台天猫。2009年,阿里又推出了聚划算,依托的还是淘宝巨大的消费群体,利用的还是淘宝网的庞大流量,和天猫一样,聚划算如今成为阿里电商零售市场上的三大支柱之一。后来阿里又把站内广告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阿里妈妈,其广告业务收入成为了阿里的现金牛产品。而同样脱胎于淘宝的支付宝等金融业务,更是成为阿里最有价值的核心业务,蚂蚁金服虽然没有上市,但其估值早就超过了数百亿美元。
通过对淘宝流量和用户的掠夺性开发,阿里早已完成了转型,业务上基本脱离了对淘宝的依赖,天猫、聚划算、一淘、蚂蚁金服等一大批业务迅速成长。如果失去了淘宝的庞大导流功能,旗下现有业务虽然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已无关阿里的生死。况且,淘宝已经在推动个人店铺向企业店铺转型升级,大浪淘沙之后,淘宝自身也将迎来一次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阿里通过实施CBBS战略(C为消费者,小B为渠道商,大B为制造商,S为服务商),将最初的B2B业务从信息交互平台逐步转向网上交易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即阿里巴巴产业带。
一方面,产业带平台掌握中国最好的生产厂家,最好的原材料、工业品、零件源头供应商和服务商,他们将从供应链的信息交互走向交易,向供应链的下游延伸;
另一方面,天猫等平台从消费者购物切入,带动阿里的服务平台逐渐渗透到物流,未来逐渐渗透到上游供应链服务,比如原材料、采购等服务。
最终,两个集团业务将会逐渐融合、打通,形成一张电子商务的“天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的“B”可能被“去中间化”,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将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下一个被冲击的很可能是天猫平台,阿里巴巴电商大平台将可能演化为云制造平台。
而且,随着菜鸟物流网络的布局,还将形成一张智能化的“地网”,将线上线下的商贸和制造融为一体,再加上整个生态系统的大金融,大数据,格局大得可怕!
当然,阿里也不可能一统天下。除了京东的分庭抗礼,许多垂直领域都涌现出了挑战者。目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正是线下产业大规模互联网化的时代,产业链下游到上游的企业正在依次触网,以“地对空”的方式,打破阿里的“天罗地网”。
比如在零售领域,有一个叫“洽客”的平台,旨在帮助传统零售店通过O2O模式拓展本商圈的客户,提升服务水平,以“地对空”的方式反击大型电商平台。洽客获得了软银中国的Pre-A投资,而在2000年的时候,软银中国的这个投资团队给阿里投资了2000万美元。
工商总局释放强烈信号,大变革到来,C2C时代即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