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播出纪录片《转折点》之后,宁泽涛再次成为话题人物,影片中,宁泽涛爆出的“今年6月他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国家队突然对他实施停训”、“不让直属教练出现在训练馆”、“将其饭卡消磁”等猛料引起了广泛关注。当舆论全部围绕在对宁泽涛的同情和对游泳管理中心的残酷时,事件再次发生发转,有知情人士置疑,纪录片所言并非实情,而游泳管理中心也还未就此事进行回应。
其实,早在9月12日,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发布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第五专项巡视组《关于对国家体育总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巡视情况的反馈意见》”一文,宁泽涛就已经被定性为“违规私接广告严重影响国家游泳队以及签约赞助商利益的运动员”了。对于宁泽涛事件的如此反反复复,孰是孰非,我们作为局外人、旁观者还是要秉住不闹腾的作风,作一个冷静的围观者,一切等水落石出才能真正还原对当事双方的合理解释。
那么,沸沸扬扬的宁泽涛、游泳管理中心、赞助商背后,作为管理者的游泳管理中心应该如何面对运动员的广告代言问题,又如何针对此事做一个表率,毕竟,宁泽涛只是被挖出的一角而已。
游泳管理中心的销售模式短板
就拿2015年10月蒙牛签下国家游泳队的集体赞助来说吧,其实当游泳管理中心选择了蒙牛,也就意味着蒙牛拿下了游泳队集体和个人的所有代言权。签国家队就等于签下了所有单个运动员,这是游泳管理中心的销售模式。运动员被禁止擅自组建经纪团队,赞助商想签运动员,不能和运动员本人谈,必须跟游泳管理中心谈。一旦游泳管理中心同意,甚至不用征求运动员个人的意见。宁泽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擅自签下了与伊利的代言,而卷入代言风波。
其实,不止宁泽涛,孙杨也曾在2011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代言了一款茶饮料,并公开抱怨。所以,事实上是“集体”的“荣誉”禁锢了个人发展,忽视了个人表现的能力,只一味追求大方向,难免会出现这种那种的风波。事实上,体育赛事要用实力说话,而这种涉及利益的东西没能给运动员实实在在的奖励,很难希望他们用尽全力去拼搏,出现二心也难免,成绩自然就会下滑。只有通过试图改变这种模式,或者调解这个模式,相信未来此事将有可避免。
像是此事之后出现的评论文章一样,我觉得也是说到了电上。一名评论员写道:“伊利还是中国奥委会的赞助商呢,游泳管理中心凭什么签蒙牛?”话虽酸,但细想起来,你要保全自己,难免脚下会漏风。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2003年,姚明和可口可乐打了一场官司。当时可口可乐是中国男篮的赞助商,中国男篮擅自将姚明的形象印在了可乐罐上。姚明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一元,并要求可口可乐公开道歉。这场官司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可口可乐向姚明致歉。诸如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唯利益论,缺少人文情怀
游泳管理中心着重缺少的应该就是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要知道运动员可不是任你驱使的牛马,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能力的实实在在的人,要让他们做违背良心,或者做一些莫名其妙、模棱两可的事,运动员当然是有抱怨,对组织也是有埋怨的。
举个例子,还是宁泽涛的事情。据知情人士透露,宁泽涛获得世锦赛金牌后,游泳管理中心有人拿了几千张照片(有说300张)来要他签名,这让宁泽涛很有意见,但他还是签了。这些照片不知道用来干什么,也不知流落何处。就是这样的小事,加速磨损了宁泽涛和游泳管理中心的感情。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利益分配上。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化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五条(三)规定:运动员广告收益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原则上应当按照运动员个人50%、教练员和其他有功人员15%、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项目发展基金15%、运动员输送单位20%的比例进行分配。”而据一名宁泽涛的赞助商透露,宁泽涛的商业代言收入分配份额是这样计算的:游泳中心分50%,教练分12%,中体经纪拿15%,落到宁泽涛手里的,只有23%。看似比规定条款多了,但这样的层层克扣,令看者都觉得心疼。
其实,相比之下,参考国外的体育管理,应该能对本国形成一种学习和优势,因为国外的体育管理在体育商业价值上面已经相当成熟了,面对体育产业这座金矿,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是时候转变陈旧观念,向社会和市场敞开怀抱,让专业机构来做专业的事。起码,让利益流动的更清晰、更人性化,让管理来的更流畅,广告才能更具有价值。